慢性病研究(6篇)

时间:2024-07-03 来源:

慢性病研究篇1

【关键词】药物经济学;慢性病;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

【中国分类号】R74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6-0022-01

近年来,我国的医疗费用每年以30%的速度增长,远远地超出了国内生产总值10%左右的增长速度,目前国内外在控制药品费用方面采取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方法,如药品价格控制,制定医疗保险用药目录,这些方法对控制药品费用的上涨确实起到了关键作用,但也存在着某些不足之处。一是它更多地考虑药品的价格,而忽视了药品的成本效果,因而其在控制药品费用短期上涨的同时,可能带来药品费用的长期上涨;二是它对医疗服务的提供方和需求方的控制带有一定的强迫性。

药物的经济学评价可弥补这一缺陷,它从药物的成本和治疗效果两个角度出发,综合评价药物治疗的成本效益。

药物经济学研究的方法主要有3种:最小成本分析,成本效果分析,成本收益分析。

最小成本分析:最小成本分析是在临床效果完全相同的情况下,比较何种药物治疗,包括其它医疗干预方案的成本最小。由于它要求药物的临床治疗效果,包括疗效、副作用、持续时间完全相同,应用范围较局限。

成本效果分析:成本效果分析是较为完备的综合经济评价形式之一,其特点是治疗结果不用货币单位来表示,而采用临床指标,成本效果分析的比值通常采用两种表示方法:(1)成本与效果比值法:成本与效果比值,即每产生一个效果所需的成本。(2)额外成本与额外效果比值法:是指如果给予一额外成本,是否能产生额外效果。其结果易于为临床医务人员和公众接受,是药物经济学研究的常用手段。

成本收益分析:成本收益分析是一种成本和结果均以货币单位测量的经济学分析方法。

三种常见慢性病简介:

高血压是我国患病率最高的慢性疾病。目前我国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在不断上升,成为人群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据调查,我国2001年35-74岁人群中高血压患病率达27.2%。全国每3个家庭或11人中有一人患高血压,总数达1.3亿人。而在高血压患者中,2001年知晓率44.7%,治疗率28.2%,控制率8.1%。高血压患者必须终生服药,治疗高血压的药物种类繁多,如何选择疗效好又经济且患者能长期服用的医保药物很重要。我们用药物经济学的方法对5种常用药物高血压治疗方案进行成本-效果分析,为患者如何使用最合理的费用而达到最佳治疗效果提供参考血脂异常特别是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增高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心血管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中年人群血脂水平和血脂异常患病率已普遍增高。高胆固醇平均患病率超过30%,在部分人群中接近50%。同时,超重,高血压,2型糖尿病以及与代谢综合征关系密切的高TG和低HDL-C患病率也有增高趋势。我们选择三种常用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进行成本效果分析,为患者选择最佳降降胆固醇方案。

糖尿病(diabetesmellitus,DM)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其中2型糖尿病约占90%以上。我国糖尿病患病率2002年为4.5%,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约有5000万人,约占全世界患者总数四分之一,而且还以每年120万人的数目递增。糖尿病患病率,致残率,病死率及总体健康程度已跃居非传染疾病的第三位,我国每年用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治疗的费用已达164.51亿元,已成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我们选择最常用的治疗2型糖尿病的四种药物,选择最佳降血糖药物。

1资料与方法:

我们选择我院门诊患者为研究对象,符合入选标准的高血压组305人,糖尿病组130人,高胆固醇血症组125人,各项基础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各方案中药物成本均以当前药品零售价格计算。

根据各人用药习惯随机分成各药物组,定期采集治疗数据,观察期结束后分析数据。

1.1入选标准:高血压符合《2004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实用本)》的诊断标准,年龄35~84岁。入选条件:舒张压(DBP)≥12.0kPa和(或)收缩压(SBP)≥18.6kPa,以下情况除外,症状性高血压,心、肝、肾功能衰竭,脑血管意外,糖尿病患者以及对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过敏者。糖尿病符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的诊断标准(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07年版);年龄36-71岁,空腹血糖7.0-13.0mmol/L;单纯饮食控制,运动治疗一月以上,未使用胰岛素治疗。

高胆固醇血症根据1997年《血脂异常防治建议》,胆固醇(TC)>5.2mmol/L者入选。排除标准:排外家族性高脂血症、内分泌代谢失调及慢性肝、肾疾病。

1.2观察方法及疗效判定标准:

高血压疗效判定标准血压测量,应用袖带水银柱血压计,取坐位右肱动脉血压,用药前3日不同时间测3次血压取其平均值作为用药前血压。服药后每2周测血压1次,总疗程6周,在第4、6周分别测2次血压,取平均值作为治疗后的血压值。同时随访观察不良反应。显效:舒张压下降≥1.3kPa并降至正常,或下降2.7kPa以上;有效:舒张压下降虽≤1.3kPa但降至正常,或下降1.3~2.5kPa;无效:未达到上述水平者。

高胆固醇血症疗效判定标准:所有患者于服药前,服药8周后查TC,肝、肾功能,血、尿常规,同时随访观察不良反应、合并症及治疗效果。(1)显效:,TC下降≥20%(2)有效:TC下降≥10%,

糖尿病疗效判定标准所有患者于服药前,服药8周后查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静脉空腹血糖(FPG),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同时随访观察不良反应。(1)显效FPG4.4-6.1,HbA1c7.0,HbA1c>7.5。

总有效率包括显效和有效。

1.3结果和分析:

(1)结果:

高胆固醇血症组

糖尿病组

(2)结果分析:高血压组5种治疗方案降压疗效相近,成本伲福达组明显低于其他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从药物经济学角度分析,伲福达为最佳高血压治疗药物。

高胆固醇血症组三种药物降胆固醇疗效相近,成本最低的是舒降之组,不良反应最低的也是舒降之组,从药物经济学角度分析,舒降之为最佳降胆固醇药物。

糖尿病组E/C最低的是君力达,而疗效同其他品种相当,没有显著差异,从药物经济学角度分析,君力达为最佳降血糖药物。

2.讨论

药物经济学成本-效果分析的目的是节省开支,在临床上药物治疗过程中拟定出合理成本效果处方,为治疗和合理用药决策科学化提供客观依据。因此临床医师在用药治疗时应把安全、有效、经济融为一体,既考虑治疗效果和费用支出,也考虑社会与个人付出代价。这样使得患者在得到较好的治疗效果的同时,承受较小的经济负担,使治疗费用最合理,药品得到合理使用,也减少部分药源性疾病和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这三种慢性病均需要终生服药,有的患者同时有多种慢性病,所以选择有效,安全,经济的药物,对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控制疾病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陈灵,张婉婷.4种用药方案治疗II型糖尿病的成本-效果分析[J].中国药房,2006,17:753-754

[2]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起草委员会.2004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J].高血压杂志,2004,12(6):483-486.

慢性病研究篇2

【关键词】FEV1/FVEV6;FEV1/FVC;血氧饱和度;二氧化碳分压;血氧分压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451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772-0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在医学上称作COPD,它是一种内科常见的肺部多发病症,并且具有病程长、治愈率低、死亡率高等特点。所以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护理方法势在必行,研究具体内容如下。

1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入组标准:本研究随机选取了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之间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80例,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特殊护理组40例以及常规护理组40例。其殊护理组中有男患者25人,女患者15人,年龄为38-65岁,平均(53.7±0.13)岁,患者的慢性阻塞性肺病程最长的为3年,最短为4个月,平均(0.76±0.04)年。常规护理组中男性患者21人,女性患者19人,年龄为35-67岁,平均(54.9±0.09)岁,其病程最长为20个月,最短为1个月,平均(0.56±0.03)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发病病程、年龄、病发程度、文化程度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本研究均要对特殊护理组和常规护理组采取常规护理,而特殊护理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包括有心理护理、生活护理、“湿、翻、叩、咳“综合护理等。具体内容如下:①心理护理。由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很难被治愈,并且带到病情加重时会出现呼吸困难、咳痰、发绀等症状。极大程度上影响患者的自理能力与生活质量,所以早护理过程中,要注意与患者尽量多沟通,为患者提供有关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控制的信息,通过图片、治疗成功案例等形式接触患者的忧虑,调整患者的心态,从而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②生活护理。生活护理包括:a、环境护理。经常清洁患者的病房,要保持病房的通风。在清洁过程中尽量不产生过量的粉尘。并且对于刺激性较强的消毒液也要尽量少用;b、饮食护理。严格的控制患者的饮食,由于呼吸困难会导致患者出现食欲不振等情况,所以要采取少吃多餐的方式,尽量避免吃辛辣的食物,要进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食物,保证患者的营养;c、睡眠护理。要保证患者的睡眠姿势舒适性。应当尽量使患者取高枕右侧卧位的,尽量要让患者的床头保持30度左右,右手应当放置于枕旁,走兽让患者自然放置在胸前,避免错误的卧姿引起的呼吸困难。③“湿、翻、叩、咳“综合护理:a、“湿”指的是促进患者雾化吸入,保持每天2次。具体做法是患者保持半卧位,在雾化吸入仪器中放入异丙阿托品2ml、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2ml。与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之后,进行雾化吸入。在吸入之后给予患者适量的水,保持患者的饮水量不低于1500ml/d;b、“翻”要每个2小时为患者进行翻身,促进患者分泌物移动;c、“叩”指的是为患者进行叩背,以达到震动的作用;d、“咳”指的是护理人员要帮助患者将痰液咳出,最有效的方法是咳嗽时让患者收缩腹肌,尽量用手按压腹部,注意呼吸节奏的规律性。

1.3测评指标对各组护理后的肺功能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第六秒用力呼吸容积(FEV1/FVEV6)、血氧饱和度、二氧化碳分压、血氧分压等指标与护理前的差异,并且观察两组患者在护理过程中的呛咳恢复情况以及喘息和胸闷等情况的缓解程度。

1.4统计学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SPSS14.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录入以及统计学分析,其中组间的比较利用t检验进行。根据统计学原理测得的各个数据均以进行表示,获得结果P

2护理检测与统计结果

2.1护理检测结果在进行护理1个月后,通过检测以及观察发现特殊护理组的呛咳恢复情况以及喘息和胸闷等症状都明显得到了缓解,但是常规组在得到常规护理1个月以后以上所述的症状改善情况不明显。与此同时利用听诊对患者的肺部锣音进行科学的检测,发现特殊护理组40名患者肺部锣音都有明显的减弱趋势,但是在常规组中发现其中3名患者并没有缓解的迹象。

2.2治疗统计结果对面罩特殊护理组和常规组的治疗前后各观察FEV1/FVEV6、FEV1/FVC、SO2、PCO2、PCO2指标值进行比较,详细结果,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特殊护理组在护理后的FEV1/FVEV6、FEV1/FVC、SO2、PO2、PCO2等指标均比常规组有较大的提升,而二氧化碳分压指标相对于常规组降低幅度较大。

慢性病研究篇3

【关键词】中老年人;慢性病;焦虑;抑郁

【中图分类号】R3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4-0058-02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口老龄化,人群的疾病构成也随之发生变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病等已占主要地位。各种慢性疾病造成躯体痛苦的同时,对情绪和心理也会造成很大影响,有研究显示老年慢性病患者抑郁发生率高达42.62%[1]。为了解老年人患病情况与心理状态的关系,我院对比了慢性病患者与健康人群焦虑和抑郁的差异,临床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于2012年8月~2013年6月,对我院内科住院或门诊的老年慢性病患者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350份,有效问卷328份。纳入标准:(1)至少患有1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2)意识、认知清楚,自愿配合;(3)病程≥1年。排除标准:恶性肿瘤、病情严重无法控制及不愿配合者。同期选取健康中老年对照人群120人,来源包括医务工作者家属、社会招募者等。两组观察人群的基本资料组间比较无差异,见表1。

1.2焦虑抑郁情况调查:使用HAMD和HAMA进行评分[2],由两名经过精神科培训的医生与研究对象进行面对面调查并独立评分。HAMA>10分为可能有焦虑;HAMD>8分为可能有抑郁[3]。

3讨论

焦虑和抑郁是中老年慢性病人最常见的心理疾病,严重影响其日常生活质量,也显著影响躯体疾病预后[4]。本研究显示,中老年慢性病患者抑郁、焦虑发生率为54%、64%,与健康中老年人群相比,发病率和严重程度均明显增高,这与何安娜等的研究结果相似[3]。随着病程、疾病数目的增加,患病率呈进行性增加趋势,在患有2种以上慢性病者情况更明显。从本结果还可以看出,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抑郁焦虑情绪发生率都比较高,说明独立的生活能力有助于患者建立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对于病程较短、病种较单一的患者,情况也不容乐观,Beekman等[5]报道存在抑郁或焦虑情绪但未达到诊断标准的人群中,约1/3在3年内发展为重度抑郁或焦虑。另一方面,我们发现健康人群也有部分出现抑郁焦虑,这是因为造成焦虑抑郁的因素还有很多,如经济、婚姻情况、社会支持等[6]。

心理疾病预防是关键,很多学者一直致力于相关研究并制订了一系列干预方法如阶梯治疗方案等[7],但在实际工作中更重要的是预防和识别中老年患者焦虑和抑郁情绪,具体可行的措施包括:①传播相关医学知识,使患者明白疾病可防可控,指导患者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减少屈服妥协情绪;②让患者与疾病控制较好的病友进行交流,发挥榜样示范作用;③寻求患者家庭与社会的支持,研究表明提高社会支持可以减少妥协方式的使用;④培养有益的兴趣和爱好,充实的生活可促进自身的情绪调节,以唤起患者与疾病作斗争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好地应对疾病。

参考文献

[1]张俊红,刘宇,肖顺贞,等.住院老年慢性病患者抑郁情绪与应对方式的研究[J].现代护理,2006,12(17):1571-1573.

[2]张明圆.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38.

[3]何安娜,高金良.度洛西汀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抑郁焦虑症状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4):2942-2944.

[4]SchoeversRA,DeegDJ,vanTilburgW,etal.Depressionandgeneralizedanxietydisorder:co-occurrenceandlongitudinalpatternsinelderlypatients[J].AmJGeriatrPsychiatry,2005,13(1):31-39.

[5]BeekmanAT,GeerlingsSW,DeegDJ,etal.Thenaturalhistoryoflate-lifedepression:a6-yearprospectivestudyinthecommunity[J].ArchGenPsychiatry,2002,59(7):605-611.

慢性病研究篇4

【关键词】慢性咽炎;病因

慢性咽炎是一种发病率较高,不易治愈的疾病。国内临床报道其发病率占咽喉科疾病的10%~20%[1]。由于发病机理复杂,复发率高,临床上治疗方法虽多,但疗效均欠满意[2]。我们对慢性咽炎的病因病机及治疗进行研究,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132例,均符合耳鼻咽喉科学咽科学(第六版)[3]慢性咽炎的诊断标准,并且近二周内全身或局部未曾应用抗菌药物的疾患。其中,男74例,女58例;年龄17~76岁。病程3个月至24年。慢性单纯性咽炎68例,慢性肥厚性咽炎45例,慢性干燥性咽炎19例。另取132例健康成年人对照组,年龄与观察组无明显差异性。

1.2方法

1.2.1检测方法①采样与培养:所有患者取样前均用无菌生理盐水含漱2~3次,用无菌棉拭子抹取咽后壁充血处或滤泡处黏膜及分泌物,置于无菌试管并密封,30min内接种于血平板,常规检查、分离、培养及鉴定;②所有患者均采用单克隆抗体APAAP法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测定CD3、CD4、CD8、CD4/CD8比值。

1.2.2治疗方法①采用五官超短波治疗机,功率40~50W,波长6cm,2个圆形极板置于颈部近喉头处,两侧与皮肤间隙为1cm,温热量,每日治疗1次,每次12min,10次为1个疗程;②雾化吸入:16万单位庆大霉素或针对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抗生素加地塞米松5mg,蒸气吸入,1次/d,每次20min,10次为1个疗程;③斯奇康注射液治疗。

1.2.3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数据以百分数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

2结果

2.1咽细菌培养

对照组咽拭标本均报告为正常菌群生长。观察组咽拭标本报告正常菌群生长105例,36例出现细菌学异常,检出率27.27%。其中副流感嗜血杆菌9例,肺炎链球菌7例,流感嗜血杆菌6例,产气肠杆菌5例,卡他莫拉菌5例,肺炎克雷伯杆菌生长4例。三种类型慢性咽炎的病原菌检出率分别为:慢性肥厚性咽炎37.78%(17/45),慢性单纯性咽炎17.65%(12/68),慢性干燥性咽炎31.58%(6/19)。经χ2分析,三种类型慢性咽炎的病原菌检出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

2.2药敏试验结果

青霉素及氨苄青霉素对多数菌株耐药,仅对1例副流感嗜血杆菌敏感;头孢菌素对大多数病例敏感,仅头孢他啶对流感嗜血杆菌耐药;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对肺炎克雷伯杆菌及副流感嗜血杆菌敏感,对流感嗜血杆菌耐药;庆大霉素对肺炎克雷伯杆菌敏感;阿奇霉素对流感嗜血杆菌及副流感嗜血杆菌敏感;磺胺类对流感嗜血杆菌及肺炎克雷伯杆菌耐药,而对副流感嗜血杆菌敏感。

2.3T淋巴细胞亚群测定

表1

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测定结果比较(x±sD)

CD3(%)CD4(%)CD8(%)CD4/CD8比值

治疗前13252.43±6.3228.73±5.3825.89±6.21.27±0.46

治疗后13258.21±7.6739.48±6.1327.43±5.261.26±0.45

注:P0.05

2.4疗效具体见表2。

表2

治疗效果(例、%)

分类n治愈好转/显效无效总有效率

慢性单纯性咽炎683236068(100)

慢性肥厚性咽炎451727144(97.78)

慢性干燥性咽炎19313316(84.21)

合计51(38.64)75(56.82)4(3.03)128(96.97)

作者单位:711700陕西省富平县医院耳鼻喉科

3讨论

慢性咽炎作为耳鼻喉科常见的多发病。咽黏膜抵抗力下降,局部生态环境异常,从而使一些正常菌落或毒力较弱的细

菌过度繁殖,一些毒力较强的菌种亦可乘虚而入,此外部分患者长期滥用抗生素导致菌群失调也是咽部细菌学异常的原因之一。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多数菌株对青霉素及氨苄青霉素耐药,头孢菌素对各种细菌的敏感性较好,其他抗生素对各种细菌的敏感性较分散,因此在选择抗生素时如条件许可,最好先行细菌培养及药敏实验,一方面可确定有无细菌感染,一方面也可避免滥用抗生素,造成无效或者菌群失调。慢性咽炎患者病变局部的慢性病灶一旦形成,消除便比较困难,主要由于慢性炎症、慢性感染、局部免疫防御功能减低、局部过敏反应增强等多种病理机制的参与。

超短波作用于人体的原发效应,一为热效应,二为非热效应。慢性咽炎主要是局部的慢性炎症因子刺激的免疫反应,使局部淋巴滤泡增生,这种增生的细胞对热十分敏感。在温度作用下,增生的组织及其周围的组织血液循环增加,组织张力下降,减轻了局部的炎性反应。非热效应同样可使血管扩张,血流加速、组织供氧和营养供给加强,渗出物清除加快,结果改善了局部代谢营养,减少局部刺激现象,也可使大小吞噬细胞作用加强,有利于炎症的消散。斯奇康在体内外有增强自然杀伤细胞活力(NK1)作用,促进T淋巴细胞功能和增加T淋巴细胞产生白细胞介素Ⅱ和干扰素的能力,使用方便,不需做皮试,安全无毒副作用,疗效显著。

参考文献

[1]胡陂,曹济航.清咽袋泡剂治疗慢性咽炎的临床观察.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喉科杂志,1999,7(3):131.

慢性病研究篇5

1.1针刺治疗

朱益敏穴位给药治疗,在患者穴位上注射黄芪注射液,主要选取肺俞、太渊、曲池、足三里等穴位,从而使患者的免疫功能得以提高,有效稳定患者症状。杨平等取定喘、足三里、关元穴,以培土生金法针剌治疗,并兼阴虚配太冲,1次/d,每次留针30min,对患者进行连续40d的治疗,患者病情明显缓解,效果显著。

1.2穴位贴敷

苗成林等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在患者膻中、天突等穴敷贴咳喘膏,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临床症状缓解、动脉血气改善、肺功能改善等效果更为明显,治疗效果显著。石克华等应用咳喘散穴位敷贴治疗,并联合稳定期常规治疗,试验组的临床治疗效率为86.7%。对照组为53.3%,试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2专法专方

2.1调补肺肾

麦海萍报道与西医常规治相比,对稳定期患者实施补肺纳肾法治疗,可取得更为良好的效果,具有良好的临床症状、改善肺功能等作用。郑世存对两组患者实施常规西药治疗,并在此基础上,给予试验组患者补肾益金汤治疗,两组患者连续治疗3个月后,试验组患者的肺通气功能、临床疗效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2.2活血化瘀

吴国珍等研究发现,对于稳定期患者而言,其具有较高的内皮素水平,但具有较低的血中一氧化氮水平,给予患者连续3个月的固本化痰祛瘀汤治疗,患者的内皮素水平明显降低,由此判断,固本化痰祛瘀汤具有调节内皮素、一氧化氮水平的作用,可有效保护患者的肺血管内皮,减轻肺动脉高压。李建生等研究发现,急性加重期患者实施活血化瘀方药,患者临床症状得明显缓解,氧合能力提高,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2.3温阳健脾

赵培英以温阳涤饮汤治疗急性加重期患者,治疗效果显著,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李京对肺脾气虚型患者实施健脾益肺汤治疗,对照组的治疗效率为58.6%,治疗组为89.7%,两组差异显著。刘阵等研究中药慢支咳喘灵对稳定期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明显缓解,肺功能改善,生活质量提高。

3讨论

慢性病研究篇6

1慢性病健康教育的意义

当前我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简称慢性病)流行广,防控形式严峻。《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显示,2012年全国18岁及以上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25.5%,糖尿病患病率为9.7%。2013年我国癌症发病率为235/10万,肺癌和乳腺癌分别位居男、女性发病首位,10年来我国癌症发病率呈上升趋势。2012年全国居民慢性病死亡率为533/10万,占总死亡人数的86.6%。可以预见,慢性病将对人们的健康和经济社会发展构成巨大的威胁。

慢性病又被称为行为和生活方式病,世界卫生组织称,慢性病的发病原因60%取决于个人的生活方式,吸烟、过量饮酒、身体活活动不足和高盐、高脂等不健康饮食是慢性病发生、发展的主要行为危险因素。国内外经验表明,要防控慢性病必须依靠健康教育。近20年来,一些国家致力于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项目的实施,取得了很大的健康成效。因此,我国开展慢性病健康教育意义重大。

2慢性病健康教育的需求

多项调查研究明显,人们对慢性病健康教育的需求不断增加,其中患者对健康教育内容需求排名前3位的是慢性病的治疗方法、营养与饮食控制、合理用药知识,而对自我管理知识、家庭急救知识、心理指导的健康教育需求则较低[2-3],希望得到的健康教育方式为医护人员指导。中老年人健康投入愿望强烈,但健康养生途径比较单一,缺乏科学指导,且不同医保形式的人群健康教育需求差异很大[4]。

文化程度较高者对适当运动的需求比较高,最希望得到的干预方式为专家讲座,而文化程度较低者对正确用药的需求比较大,最希望得到的干预方式为健康咨询[5]。

农村地区三级预防各阶段健康教育需求大,农村居民慢性病的健康教育亟需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6]。农村老年人对卫生健康需求较为迫切,其中以健康教育为主,其次为定期检查和饮食指导。目前农村老年人获得慢性病疾病知识的主要途径为亲朋好友间的交流,其次为电视和报纸书刊但电视传播缺乏与群众的互动性,报纸书刊对受众文化水平的要求较高,教育效果不理想采用图文结合的宣传资料易于农村广大群众接受[7]。

3慢性病健康教育的模式应用

3.1针对患者个体的临床性健康教育

3.1.1个体化健康教育主要是指门诊医务人员针对上门就诊的人员进行的单个的健康教育。由于每个教育对象的疾病情况、身体素质、危险因素等不尽相同,健康教育的内容也不同。该模式针对性强,又称针对性健康教育或一对一健康教育[8]。我国2009年开始启动的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要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门诊个体化健康教育,特别是对高血压、糖尿病、孕产妇等重点人群开展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工作。

3.1.2家庭健康教育模式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同步教育,家属参与患者的健康管理,发挥家庭支持与监督功能,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和自我效能,达到疾病共同管理的目。由于慢性病具有一定的遗传因素,该模式对患者开展针对性健康教育的同时也有利于实现健康教育效果的家庭辐射作用。

3.1.3全程健康教育模式由医院主导、社区协助、家庭参与的,对患者进行的连续性健康管理模式。该模式以患者为中心,以医生为主体,医护、社区、家属三者共同参与。全程健康教育模式针对性强、连续性好,对提高慢性病患者的依从性和治疗效果具有较好的作用[9]。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在我国起步较晚,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Ⅱ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等项目时应用该模式。国内少数大型综合性医院也开展了该模式的应用[10]。

3.1.4自我管理模式指患者对自己的目标、思想、心理和行为等表现进行管理,自己把自己组织起来,自己管理自己,自己约束自己,自己激励自己。实际工作中,该模式需要医患双方共同参与,帮助患者提高自我管理技能,实现疾病管理、角色管理和情绪管理。自我管理模式是目前国内外慢性病管理的有效方式之一[11]。

3.1.5俱乐部教育模式将某一类慢性病患者聚集在一起构成一个相对有组织的俱乐部,通过讲座、游戏、讨论等方式开展健康教育活动。该模式由专业的健康教育专家参与实施,进行专门的组织与管理。在该模式下医患之间、患者之间能够得到充分的交流,利用同伴教育提高患者自我健康管理效能。各种健康相关的“互助小组”、“俱乐部”、“QQ交流群”等是该模式的应用。

3.2针对群体的预防性健康教育

3.2.1社会设施干预建设健康设施或在社会设施中增加健康相关的元素,为人们提供学习健康知识、改善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的环境条件和氛围,达到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目的。包括健康支持性环境和健康支持性工具。我国当前实施的“慢性病综合防制示范区建设项目”、“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等重大项目中应用该方法,健康支持性环境如健康主题公园、健康步道、健康小屋、健康一条街等;健康支持性工具如限盐勺、限油壶、计步器等。社会设施干预方法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干预效果。

3.2.2政策干预指政府制定实施健康相关的政策,规范人们的健康相关行为。该模式的健康教育带有强制性,如控烟政策。政策干预被认为是效益最高的。

3.2.3组织干预通过对不合理的组织结构和行为进行改变,达到健康教育目标。如组织分阶段改变理论是组织变化要经过一系列的阶段,在不同的变化阶段匹配于不同的改变策略的理论,其基本的实施过程分为四个阶段:问题界定、行动启动、实施和定型化。我国在“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中的“示范单位”、“示范学校”、“示范社区”等是对该模式的应用。

4展望

4.1扩大健康教育主体慢性病健康教育是一个医学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慢性病健康教育的主体不仅仅是卫生部门,需要政府、教育、新闻媒体、街道社区等部门和工会、妇联、共青团等组织的合作。加强健康教育工作的横向联系,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和推动,整合健康教育资源,建立完善的健康教育网络成为健康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4.2扩展健康教育对象慢性病是健康行为相关疾病,缺少生物学预防手段和治愈方法,预防和减少慢性病,需要从院内扩展到院外,从患者扩展到高危人群和普通人群。

4.3扩充健康教育工具健康教育的主要干预措施是健康信息传播,报纸、电视、杂志、广播等大众媒介因为信息量大、覆盖面广而被视为健康教育工作最有力的工具。但研究显示,大众媒介适用于传播健康知识和提高公众健康意识,在改善健康相关行为方面的作用不太显著[12]。近年来,卫星通信、数字化、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等技术快速发展,特别是博客、微信、手机平台的迅猛发展,开启了新媒体传播新时代,引起了健康传播方式的巨大变革[13]。相对于传统媒体,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在健康传播中有明显的优势,①信息量更大,网络媒体贮存和的信息量几乎可以达到无限,可谓“海量”;②信息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可以集文字、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等多种信息表现形式于一体,为受众提供绚丽多彩、全面逼真的信息服务;③速度更快,的信息可以做到实时、更新;④信息可以检索,用户可以输入关键词进行资料检索,实现信息的再利用;⑤传播方式“去中心化”,形成了“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等多种形式兼容的传播特点;⑥互动性强,人们可利用互联网来寻求、利用、交换、发现和存储健康相关信息。新媒体传播使得信息传播从单一形态向双向多元形态、从资源垄断向资源共享、从自成体系向开放体系、从不对称传播到互动交流的方向转变,传播活动已由大众时代迈向分众时代和个人化传播时代[14]。调查显示,受众对传统媒介的接触时间正在减少,用于上网时间大幅上升,传统媒介对受众的吸引力正让位于新媒介[15],新传播媒介成为当前和今后公众最主要的信息来源。但新媒介是一把双刃剑,由于其传播的信息量大、速度快,健康信息的科学性无法保障,新媒介的应用需要加强引导、规范、监督和管理。

参考文献:

[1]马骁.健康教育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2]冯佳佳,兰洁.住院糖尿病患者知信行模式及健康教育需求的调查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15,5(31):508-510.

[3]周青威,张天华,郑亚华.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内容及形式的需求调查[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3,21(2):188-189.

[4]彭晓辉,路云,常峰.老年人慢性病健康教育方式需求分析[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2014,(4):314-318.

[5]易加宝.社区糖尿病患者对健康教育的需求和干预效果观察[J],糖尿病新世界,2015,5:77-78.

[6]肖焕波,聂立华,王秋芳.北京市农村居民慢性病健康教育需求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1,38(4):647-648.

[7]咎培霞,魏红春,王敏.安徽省农村老年人慢性病健康认知和教育需求[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9,29(19):2517-2519.

[8]朱旭红.社区高血压患者个体化健康教育效果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2009,25(4):299-300.

[9]李佳.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在糖尿病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现代医药卫生,2014,(9):1390-1392.

[10]吉爱军.医院质量管理中临床路径模式应用现状分析[J].中国病案,2008,9(8):30-31.

[11]刘鹏飞,汪涛,王宜芝.慢性疾病自我管理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6,41(4):354-356.

[12]刘瑛.互联网使用对个体健康行为的影响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13]任景华.健康传播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新闻传播,2010,(9).

【慢性病研究(6篇) 】相关文章:

小学学校工作总结范文(整理5篇) 2024-06-19

季度工作总结范文(整理4篇) 2024-06-11

转正工作总结范文(整理10篇) 2024-05-21

数学教研组教学总结范文(整理10篇) 2024-05-20

幼儿园大班的工作总结范文(整理4篇 2024-05-15

班主任家访工作总结范文(整理4篇) 2024-05-15

慢病工作总结范文(整理7篇) 2024-04-28

道路运输安全生产工作计划(6篇) 2024-07-03

慢性病研究(6篇) 2024-07-03

公路运输物流(6篇) 2024-07-03